世界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知道了该书即将出版即给作者发来了电子邮件说:“马思聪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个爱国的人,很高兴您能写这本书。”并欣然为该书题写了书名——《马思聪回响曲》。
该书最让笔者感动不已、难以忘怀的是马思聪亲友、乡里和无数敬仰他的群众所付出的浓郁真情:他的女儿马瑞雪在当年以无比的胆识、勇敢地带着父母、弟弟逃离“四人帮”魔爪的摧残,又在离开故土三十四年之后,在身患肺癌晚期的情况下,坚定地完成父母的遗愿,将马思聪大量的珍贵遗物带回祖国,捐献给广州,为建立马思聪音乐艺术馆耗尽生命的最后一点精力。
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为陪伴父母和给父母养老送终,一生未娶,并几十年如一日地整理誊清父亲的手稿,宣传推介演出父亲的作品,在其身残体弱的情况下,为完成父母魂归故里的遗愿,毅然决然地将父母的骨灰带回祖国,撒在故乡的土地上,孝感天地。
书中还叙述了马家的亲戚在马思聪出走后因被牵连有的惨死、有的坐牢的悲惨情景;中新社驻美国记者麦子、费城侨领王克克为马思聪音乐艺术馆的建立、为实现马思聪魂归故里的愿望殚精竭虑;中国音乐学院老院长李凌带病为马瑞雪回忆父亲的书作序;音乐史学家张静蔚教授为撰写马思聪年谱十年如一日地默默笔耕不辍……许多从远道赶来参加马思聪骨灰费城启陵和广州安葬仪式的人,虽与马家不相识却早已相知,这种大爱与深情指向马思聪,又超越了马思聪,这是对中国音乐事业、对真正知识分子的挚爱和真情。
令笔者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如马思聪音乐艺术博物馆为什么能最后选址在广州?广州市从侨办、文化局到市委、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在获悉马家后人要筹建马思聪纪念馆的消息后,从案头批示到纪念馆选址,再到项目负责单位和资金的落实等等复杂繁琐的工作,仅在短短八天之内便完成?在此,显示的决心、效率和气概,多么难以置信、令人惊讶!
从《马思聪回响曲》的构思到成书,作者鲁大铮先生孕育、操作、耕耘了十年。他说:“当历史与我擦肩而过, 良知和责任告诉我: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马思聪的崇敬,对音乐的爱好,更是一个有“良知和责任”的记者、国家公务员对其代表的真、善、美的追求!有了这样的动力,作者才会十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恒,才会不厌其烦地寻觅与马思聪相关的一切线索,探讨马思聪的音乐艺术和人生,努力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马思聪。